首页 >> 精彩推荐 >>默认分类 >> 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五十种阴魔境
详细内容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五十种阴魔境

时间:2020-10-07     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360百科   阅读

[色阴十魔]

阿难当知,汝坐道场,销落诸念,其念若尽,则诸离念,一切精明[1],动静不移,忆(识忽起)忘(识忽灭)如一。当住此处,入三摩提[2],如明目人,处大幽暗,精性妙净,心未发光[3],此则名为,色阴区宇。若目明朗,十方洞开,无复幽暗,名色阴尽。是人则能,超越劫浊。观其(色阴)所(所生)由(原由),坚固妄想,以为其本。

[1] 则诸离念,一切精明:则诸离念的六根之性即时现显,一切时,一切处,精而不杂,明而不昧。

[2] 三摩提:也译作三摩地、三昧等。意译为正定,或定慧等持,简称等持。

[3] 精性妙净,心未发光:虽然六精之性圆妙明净,但因色阴未破,心未发出本有之光。

阿难,当在此(色阴将破而未破)中,精研妙明[1],四大不织[2],少选[3]之间,身能出(出离)碍(四大之碍)。此名精明,流溢前境[4],斯但功用[5]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[6]。不作圣心[7]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[8]。

[1] 精研妙明:精细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,寂照并行。

[2] 四大不织:内外四大虚融,如云如影,不再密织坚实。

[3] 少选:顷刻。

[4] 此名精明,流溢前境:此名自性精明,流溢于现前的根尘之境,故不相碍。

[5] 斯但功用:斯,这。但,只是。功用,定中精研妙明闻性所显发的功能作用。

[6] 非为圣证:不是圣者所实证的境界,一证永证。

[7] 不作圣心:不当作已得圣证之心。

[8] 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:若作已证圣果解,就会遭受群邪所扰。

阿难,复以此心(三昧中之定心),精研妙明,其身内彻(通彻光明)。是人忽然,于其身内,拾出蛲(náo)蛔,身相宛然[1],亦无伤毁。此名精明,流溢形体,斯但精行[2]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宛然:宛然如初。

[2] 斯但精行:这只是定中精研妙明之行所产生的作用。

又以此心,内外精研[1],其时魂魄,意志精神,除执受身[2],余皆涉入,互为宾主。忽于空中,闻说法声,或闻十方,同敷(fū陈述)密义。此名精(指意、志、精、神)魄(指魂、魄),递相离合[3],成就善种[4]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内外精研:精细研究,内身外境,悉皆虚融。

[2] 除执受身:除能执受的身根。

[3] 递相离合:轮流离开本位而依于他位,并且与对方和合。

[4] 成就善种:成就过去所闻熏的善因种子习气,发挥出来,有所听闻。

又以此心,澄(定心澄净)露(显露)皎彻,内光发明,十方遍作,阎浮檀色[1],一切种类[2],化为如来。于时忽见,毗卢遮那,踞(jù坐)天光台,千佛围绕,百亿国土,及与莲华,俱时出现。此名心魂,灵悟所染[3],心光研(研究)明(发明),照诸世界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阎浮檀色:阎浮檀紫金之色。

[2] 一切种类:一切有情种类众生。

[3] 此名心魂,灵悟所染:这是由于心魂中,依宿昔闻熏经教,今由定中灵悟所感染。

又以此心,精研妙明,观(观照)察(觉察)不停,抑按降伏[1],制止超越[2],于时忽然,十方虚空,成七宝色,或百宝色,同时遍满,不相留碍,青黄赤白,各各纯(纯一无杂)现(显现)。此名抑按,功力逾(yú超过)分(fèn常分)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抑按降伏:抑止自心,按令不动,降伏其心。

[2] 制止超越:制止之力超越常分,使定力胜于慧力。

又以此心,研究澄彻[1],精(精细的)光(心光)不乱,忽于夜半,在暗室内,见种种物(非室内原有之物,乃暗中出现之物),不殊(异)白昼,而暗室物,亦不除灭。此名心细,密澄其见[2],所视洞(洞彻)幽(幽微)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研究澄彻: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,澄净其心,照彻前境。

[2] 此名心细,密澄其见:此名心光细密从而澄彻其见。

又以此心,圆入虚融[1],四肢忽然,同于草木,火烧刀斫(zhuó砍),曾(zēng竟)无所觉。又则火光,不能烧爇(ruò),纵割其肉,犹如削木。此名尘并,排四大性[2],一向入纯[3],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又以此心,圆入虚融:又以此三昧中之定心,遍使一切内身外境无不虚融。圆,遍。

[2] 此名尘并,排四大性:此名六尘并入于虚融,内外四大亦入于虚融,排除其本有之性。排,排除。

[3] 一向入纯:一向用功专切入于精纯。

又以此心,成就清净,净心功极,忽见大地,十方山河,皆成佛国,具足七宝,光明遍满。又见恒沙诸佛如来,遍满空界,楼殿华丽。下见地狱,上观天宫,得无障碍。此名欣厌[1],凝(凝心)想日深,想久化成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此名欣厌:此名平时喜欢净土,厌恶秽土。

又以此心,研究深远[1],忽于中夜,遥见远方,市井街巷,亲族眷属,或闻其语。此名迫(禅定之力逼迫)心,逼极飞出,故多隔见[2]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研究深远: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,以求深远之境。

[2] 隔见:隔物或隔得很远而能见闻。

又以此心,研究精极[1],见善知识,形体变移[2],少选无端[3],种种迁改。此名邪心,含受魑(chī)魅(mèi),或遭天魔,入其心腹,无端说法,通达妙义,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,魔事销歇。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。

[1] 研究精极:研究妙明本性或闻性,到了至精至极之处。

[2] 见善知识,形体变移:见自身成善知识,形体相貌转变移易,或现佛身,或作菩萨,或化天龙鬼神及男女等像。

[3] 少选无端:少选,一会儿,不多久。无端,无缘无故,没有来由。

阿难,如是十种,禅那现境[1],皆是色阴,用心交互[2],故现斯(此)事。众生顽(愚钝)迷,不自忖(cǔn)量,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,大妄语成,堕无间狱。汝等当依,如来灭后,于末法中,宣示斯义,无令天魔,得其方便,保持覆(保护,庇护)护,成无上道。

[1] 禅那现境:禅那,译为止观双运,亦可代表所有禅定。现境,所现境界。

[2] 皆是色阴,用心交互:皆是色阴区宇中,禅观与妄想两种用心互相交战。

 

[受阴十魔] 
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奢摩他中,色阴尽者[1],见诸佛心[2],如明镜中,显现其像。若有所得(证得),而未能用(发起自在作用),犹如魇人[3],手足宛然,见闻不惑,心触客(外来的)邪(邪魅),而不能动,此则名为,受阴区宇。若魇咎歇[4],其心离身,返观其面,去住自由,无复留(滞留)碍(隔碍),名受阴尽。是人则能,超越见浊。观其所由,虚明[5]妄想,以为其本。

[1] 奢摩他中,色阴尽者:奢摩他,意译为止,也可称为定,即止息乱心,摄心不乱之义。指在定中的微密观照之下,色阴的坚固妄想已尽。

[2] 见诸佛心:彻见与诸佛同体的本妙觉心。

[3] 犹如魇yǎn人:犹如身着魇魅之人。

[4] 若魇咎歇:若魇魅的过咎停歇。

[5] 虚明:因妄境生妄受是虚妄照了,故曰虚明。

阿难,彼善男子,当在此(色阴已消,受阴未破)中,得大光耀[1],其心发明[2],内抑过分[3],忽于其(有众生)处,发无穷悲,如是乃至,观见蚊虻(méng),犹如赤子[4],心生怜愍,不觉流泪。此名功用,抑摧过越[5]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。若作圣解,则有悲魔,入其心腑,见人则悲,啼泣无限,失于正受[6],当从沦坠。

[1] 得大光耀:即前面说的色阴尽时十方洞开,无复幽黯。

[2] 其心发明:即见诸佛心,如镜现像,悟得自己和一切众生本具妙明觉心,与佛无异,却枉受轮溺。

[3] 内抑过分:内心自责不早发度众生之心,压抑过分。

[4] 赤子:刚出生的婴儿。

[5] 此名功用,抑摧过越:这名为在禅定的功用方面,抑责摧伤自己过分产生的现象。

[6] 正受:正定的异名。

阿难,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[1],胜相[2]现前,感激过分,忽于其中,生无限勇,其心猛利,志齐诸佛,谓三僧只,一念能越[3]。此名功用,陵率过越[4] 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,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。若作圣解,则有狂魔,入其心腑,见人则夸,我慢无比,其心乃至,上不见佛,下不见人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受阴明白:受阴虚明的境界明白显露。

[2] 胜相:即见诸佛心,镜中现像。

[3] 谓三僧只qí,一念能越:谓诸佛修成佛位需三大阿僧祗劫,我今一念即能超越。妄谓我今一念不生,即如如佛。

[4] 陵率过越:陵跨佛乘,轻率自大,过越其分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[1],智力衰微,入中隳地[2],迥(远)无所见,心中忽然,生大枯渴,于一切时,沉(沉静其心)忆(忆念中隳之境)不散,将此以为,勤精进相。此名修心,无慧自失[3]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忆魔,入其心腑,旦夕撮(cuō摘取)心,悬在一处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前无新证,归失故居:向前,则受阴未破,没有新证之境;退归,则色阴已尽,而失故居之所。

[2] 入中隳huī地:入于色阴破与受阴破中间,进退二念俱不能成的两难之境。

[3] 无慧自失:偏于定力,没有慧力相资助,自失方便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慧力过定,失于猛利[1],以诸胜性[2],怀于心中,自心已疑,是卢舍那[3],得少为足。此名用心,亡失恒审,溺于知见[4]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下劣,易知足魔,入其心腑。见人自言,我得无上,第一义谛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失于猛利:失于慧观过于猛利。

[2] 以诸胜性:以诸定中所见心佛一如等胜性。

[3] 是卢舍那:自己本来就是卢舍那佛,不假修成。

[4] 亡失恒审,溺于知见:亡失恒常审察自己的分位,沉溺于自己本来是佛,不假修成的知见,偏执理性废弃事修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新证未获,故心已亡,历(遍)览二(前后)际,自生艰险,于心忽然,生无尽忧,如坐铁床,如饮毒药,心不欲活,常求于人,令害其命,早取解脱。此名修行,失于方便[1]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常忧愁魔,入其心腑,手执刀剑,自割其肉,欣其舍寿。或常忧愁,走入山林,不耐见人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失于方便: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处清净中,心安隐(yǐn用同稳)后,忽然自有,无限喜生,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。此名轻安[1],无慧自禁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好喜乐魔,入其心腑,见人则笑,于衢(qú大路)路傍,自歌自舞,自谓已得,无碍解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此名轻安:此名定心成就,暂发轻安,身心快乐,不可言喻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自谓已足,忽有无端大我慢起,如是乃至,慢与过慢,及慢过慢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时俱发,心中尚轻,十方如来,何况下位,声闻缘觉。此名见胜[1],无慧自救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大我慢魔,入其心腑,不礼塔庙,摧毁经像,谓檀越[2]言:此是金铜,或是土木,经是树叶,或是氎华[3],肉身真常,不自恭敬,却崇土木,实为颠倒,其深信者,从其毁碎,埋弃地中,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此名见胜:此名唯见自己的性灵即众生本具的佛性尊胜。

[2] 檀越:指施主。

[3] 氎dié华:细布,棉花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于精明中,圆悟精理[1],得大随顺[2],其心忽生,无量轻安,己言成圣,得大自在。此名因慧(圆悟精理之慧),获诸轻(轻安)清(清净),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,好轻清魔,入其心腑,自谓满足,更不求进,此等多作无闻比丘[3],疑误众生,堕阿鼻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于精明中,圆悟精理:于自心识精元明之中,圆悟至精理体之佛心。

[2] 得大随顺:得一切时处随心自在。

[3] 无闻比丘:无想天中无闻比丘,未证言证阿罗汉果,及至命终,衰亡之相现前,诽谤佛说阿罗汉不再轮回受生是妄语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于明悟中,得虚明性[1],其中(心中)忽然,归向永灭(断灭),拨无因果[2],一向入空,空心现前,乃至心生,长(永远)断灭解。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空魔,入其心腑,乃谤持戒,名为小乘,菩萨悟空,有何持犯?其人常于信心檀越,饮酒啖肉[3],广行淫秽[4],因魔力故,摄(摄受)其前(现前)人,不生疑谤。鬼心久入,或食屎尿,与酒肉等(等同),一种俱空[5]。破佛律仪,误人入罪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于明悟中,得虚明性:于明悟自心之中,观受阴虚明之性,无有一法可得。

[2] 拨无因果:佛教术语,拨,遣除之意。遣除为无其事,谓之拨无。拨无因果,即否定因果的道理。

[3] 饮酒啖肉:饮酒吃肉,说是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留,或找其它使之合理化的理由。

[4] 广行淫秽:广行淫秽之事,说什么淫怒痴即戒定慧。

[5] 一种俱空:现出一种净秽俱空之相。

又彼定中,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,味其虚明[1],深入心骨,其心忽有,无限爱生,爱极发狂,便为贪欲。此名定境,安顺入心,无慧自持,误入诸欲,悟则无咎[2],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,则有欲魔,入其心腑,一向说欲,为菩提道,化诸白衣,平等行欲[3],其行淫者,名持法子。神鬼力故,于末世中,摄其凡愚,其数至百,如是乃至,一百二百,或五六百,多满千万。魔心生厌,离其身体。威德既无,陷于王难,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,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。

[1] 味其虚明:体会研究其虚明之性。

[2] 悟则无咎:若以智慧观照,此是妙触受用,不生耽恋执著,及时觉悟则无过咎。

[3] 化诸白衣,平等行欲:教化白衣居士,不分亲疏、自他,不择老少、好丑,平等行淫欲之事,说是菩提行。

阿难,如是十种,禅那现境,皆是受阴,用心交互,故现斯事。众生顽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,大妄语成,堕无间狱。汝等亦当,将如来语,于我灭后,传示末法,遍令众生,开悟斯义,无令天魔,得其方便,保持覆护,成无上道。

 

[想阴十魔] 
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受阴尽者,虽未漏尽[1],心离其形,如鸟出笼,已能成就,从是凡身,上历菩萨,六十圣位,得意生身[2],随往无碍。譬如有人,熟寐(mèi睡着)寱(yì呓,梦话)言,是人虽则,无别所知,其言已成,音韵伦次,令不寐者,咸悟其语,此则名为,想阴区宇。若动念尽,浮想销除[3],于觉明心,如去尘垢,一伦生死,首尾圆照[4],名想阴尽。是人则能,超烦恼浊。观其所由,融通妄想[5],以为其本。

[1] 虽未漏尽:虽未得漏尽通。漏,流失、漏泄之意,又为烦恼的别名。

[2] 意生身:非父母所生之身体,乃入圣位之菩萨依'意'所化生之身。

[3] 若动念尽,浮想销除:若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之动念尽,则六识中的枝末浮想销除。

[4] 一伦生死,首尾圆照:一切伦类,十二类众生,生灭根元从此披露,首从卵生,尾至非无想生,皆能圆满觉照,知其生从何来,死向何去。

[5] 融通妄想:想阴能融通变化,使心随境转,或使境随心转。

阿难,彼善男子,受阴虚妙[1],不遭邪虑[2],圆(圆通)定(妙定)发(开发)明(显明),三摩地中,心爱圆明[3],锐(锐利)其精思,贪求善巧[4]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[5]。其人不觉,是其魔著,自言谓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巧善男子处,敷(fū布置,摆开)座说法。其形斯须[6],或作比丘,令彼人见,或为帝释[7],或为妇女,或比丘尼,或寝暗室,身有光明。是人愚迷,惑为菩萨,信其教化,摇荡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,灾祥变异,或言如来,某处出世,或言劫火,或说刀兵,恐怖于人,令其家资,无故耗散。此名怪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虚妙:虚,受阴已尽故言虚。妙,达于微妙之境,即产生离身作用,如鸟出笼,得意生身,随往无碍。

[2] 不遭邪虑:不遭遇受阴邪虑所惑。

[3] 心爱圆明:心爱圆明妙用之境界。

[4] 善巧:各种善巧变化,方便教化众生。

[5] 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:飞遣精魅以附他人之身,资长他的邪慧,使他能够口说相似之经法。受阴尽后,魔便不能入此修行人之心腑,因此附在受其邪惑的他人身上,以扰乱修行人之心。

[6] 斯须:即须臾,顷刻之间。

[7] 帝释:即帝释天,为忉利天之主。

阿难,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游荡[1],飞(飞奋)其精思,贪求经历[2]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亦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游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自形无变,其听法者,忽自见身,坐宝莲华,全体化成,紫金光聚,一众听人,各各如是,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,惑为菩萨,淫逸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,诸佛应世,某处某人,当是某佛,化身来此。某人即是,某菩萨等,来化人间。其人见故,心生倾(向往,钦佩)渴(渴仰),邪见密兴,种智[3]销灭。此名魃(bá)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游荡:即游戏神通,放荡自在,遍周尘刹。

[2] 经历:经历刹土,大作佛事。

[3] 种智:菩提种智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绵(绵密,指定力绵密不断)脗(wěn吻合,吻合妙用),澄其精思,贪求契合[1]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实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合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其形及彼听法之人,外无迁变,令其听者,未闻法前,心自开悟,念念移易[2],或得宿命,或有他心,或见地狱,或知人间好恶诸事,或口说偈,或自诵经,各各欢娱,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,惑为菩萨,绵(缠绵)爱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,佛有大小,某佛先佛,某佛后佛,其中亦有,真佛假佛,男佛女佛,菩萨亦然。其人见故,洗涤本心,易(改变)入邪悟。此名魅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契合:密契至理,吻合妙用。

[2] 心自开悟,念念移易:心自然开悟,且开悟之心念念移易,展转不同,只是相似得圆通体而已。随后的几句经文说的是相似得圆通用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根本[1],穷(穷究)览(遍览)物(万物)化(变化),性之终始,精爽其心[2],贪求辨析[3]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先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元(万化之本元)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身有威(威严之相)神(神通摄持之力),摧伏求(求万化之本元)者,令其座下,虽未闻法,自然心伏。是诸人等,将佛涅盘,菩提法身,即是现前,我肉身上,父父子子,递代相生,即是法身,常住不绝,都指现在,即为佛国,无别净居[4],及金色相[5]。其人信受,亡失先心,身命归依,得未曾有。是等愚迷,惑为菩萨,推究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,眼耳鼻舌,皆为净土,男女二根,即是菩提涅盘真处。彼无知者,信是秽言。此名蛊(gǔ)毒、魇胜恶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心爱根本:心爱追究万化之本元。

[2] 精爽其心:奋其精神,竭其心力。

[3] 辨析:辨别万物之理,分析变化之性。

[4] 净居:指佛国净土。

[5] 金色相:紫磨金色之身相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悬(悬远)应(诸圣感应),周流[1]精研,贪求冥(冥合)感(感应)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元(原)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应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能令听众,暂见其身,如百千岁,心生爱染,不能舍离,身为奴仆,四事[2]供养,不觉疲劳。各各令其,座下人心,知是先师,本善知识,别生法爱,粘如胶漆,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,惑为菩萨,亲近其心,破佛律仪,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,我于前世,于某生中,先度某人,当时是我妻妾兄弟,今来相度,与汝相随,归某世界,供养某佛。或言别有大光明天,佛于中住,一切如来所休居地。彼无知者,信是虚诳,遗失本心。此名疠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周流:周遍。

[2] 四事:指衣服、饮食、卧具、医药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深入[1],克己辛勤,乐处阴寂,贪求静谧(mì)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本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阴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令其听人,各知本业[2]。或于其处,语一人言,汝今未死,已作畜生,敕(chì)使一(另一)人,于后踏尾,顿令其人,起不能得,于是一众,倾心钦伏。有人起心,已知其肇(zhào始)。佛律仪外,重(chóng再)加精苦,诽谤比丘,骂詈(lì)徒众,讦露[3]人事,不避讥嫌。口中好言,未然[4]祸福,及至其时,毫发无失。此大力鬼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,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深入:深穷契入三摩定境。

[2] 本业:过去世的宿业。

[3] 讦jié露:揭发他人隐私或攻击别人短处。

[4] 未然:还没有发生的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知(知人所不能知)见(见人所不能见),勤苦研寻,贪求宿命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殊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知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是人无端,于说法处,得大宝珠。其魔或时,化为畜生,口衔其珠,及杂珍宝,简册符牍(dú),诸奇异物,先授彼人,后著其体。或诱听人,藏于地下,有明月珠,照耀其处。是诸听者,得未曾有。多食药草,不餐嘉馔(zhuàn食物),或时日餐一麻一麦,其形肥充[1],魔力持故。诽谤比丘,骂詈徒众,不避讥嫌。口中好言,他方宝藏,十方圣贤,潜匿之处,随其后者,往往见有奇异之人。此名山林,土地城隍,川岳鬼神,年老成魔,或有宣(宣说)淫,破佛戒律,与承(侍奉)事(服侍)者,潜行五欲。或有精进[2],纯食草木,无定行事[3],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肥充:体肥肉充。

[2] 精进:这里指无益精进,愚痴盲修。

[3] 无定行事:无一定的行事方法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神通,种种变化,研究化(变化)元(根元),贪取神(神通)力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诚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通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是人或复手执火光,手撮(cuō抓取)其光,分于所听四众头上,是诸听人,顶上火光,皆长数尺,亦无热性,曾(zēng竟然)不焚烧。或水上行,如履平地。或于空中,安坐不动。或入瓶内,或处囊中,越牖(yǒu窗户)透垣(yuán墙),曾无障碍。唯于刀兵,不得自在。自言是佛,身著白衣,受比丘礼,诽谤禅律,骂詈徒众,讦露人事,不避讥嫌。口中常说,神通自在。或复令人,傍(在他旁边)见佛土,鬼力惑人,非有真实。赞叹行淫,不毁粗(粗陋)行,将诸猥媟[1],以为传法。此名天地大力山精、海精、风精、河精、土精,一切草木,积劫精魅。或复龙魅。或寿终仙,再活为魅。或仙期终,计年应死,其形不化,他怪所附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多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猥wěi媟xiè:淫秽而亵渎神圣之事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入(深入)灭(寂灭空境),研究化性[1],贪求深空[2]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终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空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于大众内,其形忽空,众无所见,还从虚空,突然而出,存没(mò消失)自在。或现其身,洞(洞彻)如琉璃。或垂手足,作旃檀气[3]。或大小便,如厚石蜜[4]。诽毁戒律,轻贱出家。口中常说,无因无果,一死永灭,无复后身,及诸凡圣。虽得空寂[5],潜行贪欲,受其欲者,亦得空心[6],拨无因果。此名日月,薄蚀精气,金玉芝草,麟凤龟鹤[7],经千万年,不死为灵,出生国土,年老成魔,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,去彼人体,弟子与师,多陷王难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化性:万物变化之体性。

[2] 深空:深入的空寂,不唯身境俱空,而且存没自在。

[3] 作旃zhān檀气:发出檀香的香气。

[4] 如厚石蜜:石蜜,即冰糖。如厚石蜜一样甜。

[5] 虽得空寂:虽然他自称已经证得空寂。

[6] 受其欲者,亦得空心:受其贪欲法的人,亦得空心持断灭之见。

[7] 此名日月,薄bó蚀精气,金玉芝草,麟凤龟鹤:金玉芝草,虽为无情物,或被精怪依附而成类生。此名日月薄蚀的时候,精气直贯于地,金玉芝草,麟凤龟鹤之类,吸此精华得以长生。

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,三摩地中,心爱长寿,辛苦研几[1],贪求永岁,弃分段生(生死),顿希变易[2],细相常住。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,飞精附人,口说经法。其人竟不觉知魔著,亦言自得无上涅盘,来彼求生善男子处,敷座说法。好言他方,往还无滞,或经万里,瞬息再来,皆于彼方,取得其物。或于一处,在一宅中,数步之间,令其从东诣(前往)至西壁,是人急行,累年不到。因此心信,疑佛现前。口中常说,十方众生,皆是吾子,我生诸佛,我出世界,我是元(本初)佛,出世自然,不因修得。此名住世自在天魔[3],使其眷属,如遮文茶[4],及四天王毗舍童子[5],未发心(护持佛法心)者,利其虚明[6],食彼精气。或不因师(被魔所附之师),其修行人,亲自观见[7],称执金刚[8],与汝长命。现美女身,盛行贪欲,未逾年岁[9],肝脑枯竭。口兼独言,听若妖魅。前人未详[10],多陷王难,未及遇刑,先已干死。恼乱彼人,以至殂(cú死亡)殒。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,迷惑不知,堕无间狱。

[1] 几jī:几微动相,即想阴根本。

[2] 顿希变易:希望立即得到微细的变易生死境界。

[3] 住世自在天魔:即欲界第六天波旬魔王,因为没有出离心,故名为住世,虽然别有天宫,但仍然属于他化自在天所摄。

[4] 遮文茶:即役使鬼,也叫嫉妒女。

[5] 四天王毗舍童子:即啖精气鬼,隶属于四王天管辖。

[6] 利其虚明:利用修行人定心虚明之际,助发他的邪慧。

[7] 亲自观见:亲自观见魔王现身。

[8] 称执金刚:口称执金刚坚固之术。

[9] 未逾年岁:不超过一年半载。

[10] 前人未详:现前之人不知道自己已被魔扰。

阿难当知:是十种魔,于末世时,在我法中,出家修道,或附人体,或自现形,皆言已成正遍知觉[1]。赞叹淫欲,破佛律仪,先恶魔师,与魔弟子,淫淫相传。如是邪精,魅其心腑,近则九生[2],多逾百世[3],令真修行,总为魔眷。命终之后,必为魔民,失正遍知[4],堕无间狱。汝今未须,先取寂灭,纵得无学[5],留愿入彼末法之中,起大慈悲,救度正心深信众生,令不著魔,得正知见。我今度汝,已出生死,汝遵佛语,名报佛恩。阿难,如是十种,禅那现境,皆是想阴,用心交互,故现斯事。众生顽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,谓言登圣,大妄语成,堕无间狱。汝等必须,将如来语,于我灭后,传示末法,遍令众生,开悟斯义,无令天魔,得其方便,保持覆护,成无上道。

[1] 正遍知觉:正遍知觉的佛果。

[2] 九生:如果以一百年为一生,九生就是九百年。

[3] 百世:如果以三十年为一世,百世就是三千年。

[4] 正遍知:这里指正知正见。

[5] 无学:果满取证真谛涅盘,于三界内堪称无学。

 

[行阴十魔] 
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想阴尽者,是人平常,梦想销灭,寤(wù睡醒)寐(mèi睡着)恒一,觉(本觉)明(妙明真心)虚静,犹如晴空,无复粗重前尘影事[1]。观诸世间,大地山河,如镜鉴明,来无所粘,过无踪迹,虚受照应,了(完全)罔(wǎng没有)陈习,唯一精真[2]。生灭根元[3],从此披露,见诸十方,十二众生,毕(完全)殚(dān尽)其类。虽未通其各命由(元由)绪(头绪),见同生基[4],犹如野马[5],熠熠清扰[6],为浮根尘[7],究竟枢穴。此则名为,行阴区宇。若此清扰,熠熠元性,性入元澄[8],一澄元习[9],如波澜灭,化为澄水,名行阴尽。是人则能,超众生浊。观其所由,幽隐妄想,以为其本。(下略)

[1] 前尘影事:前尘,现前五尘。影事,谢落之影,即法尘,因法尘依想阴为体,想阴既尽,法尘便无所依,现前五尘再也无法成就谢落影像之事。

[2] 精真:识精真体,即是第八本识,非究竟也。

[3] 生灭根元:即第八识中所含的七识种子。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,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。

[4] 同生基:即同分之生死基础,指行阴,乃七识种子,此是生灭根元。

[5] 野马:即田间游气,佛经中多称为阳焰。

[6] 熠yì熠清扰:微光闪烁,轻清扰动。比喻行阴之幽隐微细动相。

[7] 浮根尘:浮根四尘所成之根身。

[8] 熠熠元性,性入元澄: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,即第七识,其性入于本元澄净的第八识。

[9] 一澄元习:一旦澄清,则第七识本元之种子习气。

 

[识阴十魔] 

阿难,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行阴尽者,诸世间性[1],幽清扰动,同分生机[2],倏(shū)然隳(huī毁坏)裂,沉细纲纽[3],补特伽罗[4],酬(酬答)业(宿业)深脉(脉络),感应悬绝[5]。于涅盘天,将大明悟,如鸡后(最后的)鸣,瞻顾东方,已有精色。六根虚静,无复驰逸,内外湛明,入无所入[6]。深达十方,十二种类,受命元由[7]。观由执元,诸类不召[8]。于十方界,已获其同[9]。精色不沉,发现幽秘。此则名为,识阴区宇。若于群召,已获同中[10],销磨六(六根)门(门户的局限),合(合六根为一根之用)开(开一根为六根之用)成就,见闻通邻,互用清净。十方世界,及与身心,如吠琉璃,内外明彻,名识阴尽。是人则能,超越命浊。观其所由,罔象虚无[11],颠倒妄想,以为其本。(下略)

[1] 诸世间性:诸世间一切有为生灭之性。

[2] 同分生机:即同生基,指行阴,乃七识种子,此是生灭根元。

[3] 沉细纲纽:深沉微细的生机纲纽。

[4] 补特伽qié罗:译为数取趣,即中有身。

[5] 感应悬绝:业为感,报为应,感应,即因果感应。悬绝,即断绝。

[6] 内外湛明,入无所入: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,内外相尽,能所双亡,故曰入无所入。

[7] 受命元由:感受生命的根本原由,即第八识。

[8] 观由执元,诸类不召:观见受命元由,执守受生元本令不流逸,则诸类众生不能再召感他去受生。

[9] 已获其同:已获证其同一识性,同是唯识,一体变现。

[10] 若于群召,已获同中:若于十二类众生的果报牵召,已获证其同体识性中。

[11] 罔象虚无:识乃妄觉影明,元无自体,似有非有,似无不无,虚无幻妄。


以上摘自印光大师《佛法修行止偏法要》附录一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五十种阴魔境

 


最新评论
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

正法雷雨

手机站

公众平台

邮箱:1572589838@qq.com

技术支持: 富智科技 | 管理登录
返回顶部 seo seo